期刊导航
作者导航
机构导航
期刊评价报告
期刊开放获取
下载APP
登录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检索历史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临床意义——附45例检测报告
认领
被引量:
15
1
作者
赵强
陈国伟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 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例稳定型心绞痛(s...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45例UAP患者发病第1、3、5、7、10日血清MMP-2,MMP-9水平,并对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行相关性分析.结果:UAP患者起病1~7日,血清MMP-2[(413±51),(485±52),(456±43),(433±50)μg/L],MMP-9[(818±166),(771±182),(729±22),(703±180)μg/L]持续维持在高水平,与SAP患者[(369±42),(631±127)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UAP患者的MMP-2、MMP-9的峰值浓度分别在第3日、第1日[(485±52)μg/L,(818±166)μg/L],两者自第7日开始下降,至第10日降至SAP患者水平.UAP组的血清MMP-2、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0.63,r=0.62,均为P<0.01).结论:血清MMP-2、MMP-9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判断指标,有助于UA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检测报告
冠状动脉病变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认领
被引量:
4
2
作者
罗立宏
柴俊德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8期 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参与了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A
C-反应蛋白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认领
3
作者
魏文宁
胡俊斌
宋善俊
《血栓与止血学》
1999年第3期104-106,共3页
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sub>1+2</sub>)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sub>1+2</sub>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sub>1+2<...
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sub>1+2</sub>)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sub>1+2</sub>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sub>1+2</sub>。结果:UA组F<sub>1+2</sub>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F<sub>1+2</sub>对于UA与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临床意义——附45例检测报告
认领
被引量:
15
1
作者
赵强
陈国伟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
出处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 461-463,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45例UAP患者发病第1、3、5、7、10日血清MMP-2,MMP-9水平,并对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行相关性分析.结果:UAP患者起病1~7日,血清MMP-2[(413±51),(485±52),(456±43),(433±50)μg/L],MMP-9[(818±166),(771±182),(729±22),(703±180)μg/L]持续维持在高水平,与SAP患者[(369±42),(631±127)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UAP患者的MMP-2、MMP-9的峰值浓度分别在第3日、第1日[(485±52)μg/L,(818±166)μg/L],两者自第7日开始下降,至第10日降至SAP患者水平.UAP组的血清MMP-2、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0.63,r=0.62,均为P<0.01).结论:血清MMP-2、MMP-9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判断指标,有助于UA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检测报告
冠状动脉病变
酶联免疫吸附法
Keywords
U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table
angina
pectori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Coronary artery pathologic change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医药卫生—临床医学][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认领
被引量:
4
2
作者
罗立宏
柴俊德
机构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出处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8期 790-792,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参与了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A
C-反应蛋白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Keywords
Interleukin - 8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C - reactive protein Un
stable
angina
stable
ang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医药卫生—临床医学][医药卫生—内科学]
R563 [医药卫生—呼吸系统][医药卫生—临床医学][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认领
3
作者
魏文宁
胡俊斌
宋善俊
机构
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 430022
武汉 430022
武汉 430022
出处
《血栓与止血学》
1999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基金
国家八五攻关资助课题 NO:85—915—03
文摘
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sub>1+2</sub>)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sub>1+2</sub>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sub>1+2</sub>。结果:UA组F<sub>1+2</sub>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F<sub>1+2</sub>对于UA与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
Keywords
Prothrombic Fragment 1 + 2 Un
stable
Angina
stable
Angina
Prethrombotic State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医药卫生—临床医学][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临床意义——附45例检测报告
赵强
陈国伟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
15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2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罗立宏
柴俊德
《浙江临床医学》
200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魏文宁
胡俊斌
宋善俊
《血栓与止血学》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帐号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
登录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获取短信验证码
登 录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使用
中文期刊助手
扫描二维码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标题
*
邮箱
*
反馈意见
*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
保存
取消
请在输入框中输入下图中的验证字符。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