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测算健康人十二经细胞外液阻抗左右侧失衡度(IBD-LRM)、表里经失衡度(IBD-EIM)、手足同名经失衡度(IBD-HFM),为经络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纳入31名健康受试者,使用生物阻抗谱测量技术,将1~100 k Hz、200μA的恒定电流通过两个间距10...目的:测算健康人十二经细胞外液阻抗左右侧失衡度(IBD-LRM)、表里经失衡度(IBD-EIM)、手足同名经失衡度(IBD-HFM),为经络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纳入31名健康受试者,使用生物阻抗谱测量技术,将1~100 k Hz、200μA的恒定电流通过两个间距10 cm的激励电极分别输入到受试者双侧十二经脉,使用位于激励电极之间的两个间距5cm的测量电极采集一段组织的电位和相位,然后使用Cole-Cole曲线拟合计算出十二经细胞外液阻抗,再分别计算其IBD-LRM、IBD-EIM、IBD-HFM及上述3项指标的失衡度绝对值。结果:大肠经、小肠经和膀胱经细胞外液阻抗左侧高于右侧(P<0.05,P<0.01)。十二经细胞外液IBD-LRM的均值为(4.0±1.4)%,IBD-LRM绝对值均值为(15.0±1.1)%,IBD-LRM绝对值最大者为膀胱经。IBD-EIM均值为(3.3±1.0)%,IBD-EIM绝对值均值为(17.9±1.6)%,IBD-EIM绝对值最大者为膀胱经-肾经。手厥阴、太阴和少阴经细胞外液阻抗值均小于同名足经。IBD-HFM均值为(-2.6±1.1)%,IBD-HFM绝对值均值为(19.7±1.7)%,IBD-HFM绝对值最大者为少阳经,阴经失衡比阳经大。细胞外液阻抗在左右侧之间和手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健康人左右侧经脉的细胞外液存在一定差异,但比较接近,失衡度绝对值较低;表里经均值十分接近,失衡度绝对值中等;足经阻抗大于手经,失衡度绝对值较大。展开更多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经络存在于间质中,其中可能有组织液的流动.荧光素钠是一种亲水的小分子荧光物质,用经络定位仪测量5只健康小型猪四肢的低电阻点(low impedance point, 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ow im...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经络存在于间质中,其中可能有组织液的流动.荧光素钠是一种亲水的小分子荧光物质,用经络定位仪测量5只健康小型猪四肢的低电阻点(low impedance point, 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ow impedance line along meridians, LILM),然后在LIP及旁开高电阻点(high impedance point, HIP)注射微量荧光素钠.使用装有窄带滤色镜的数码相机与一组蓝光闪光灯采集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刻的荧光迁移轨迹图像,观察荧光素迁移分布的特征.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采用静脉显像仪定位浅表静脉后比较两者的位置.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在干冰冷冻后观察其横切面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四肢的LILM共出现可重复的7条体表循经迁移轨迹,其中前肢外侧和内侧各有三条,后肢内侧有一条,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为5.13 cm,而在HIP注射后仅出现接近圆形的局部扩散,两者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迁移轨迹与LILM的吻合度为81.4%,与体表静脉投影不重合,迁移轨迹在横切面的形状多为倒三角形,沿肌肉间隙分布,提示经络可能是一种未知的间质通道.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测算健康人十二经细胞外液阻抗左右侧失衡度(IBD-LRM)、表里经失衡度(IBD-EIM)、手足同名经失衡度(IBD-HFM),为经络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纳入31名健康受试者,使用生物阻抗谱测量技术,将1~100 k Hz、200μA的恒定电流通过两个间距10 cm的激励电极分别输入到受试者双侧十二经脉,使用位于激励电极之间的两个间距5cm的测量电极采集一段组织的电位和相位,然后使用Cole-Cole曲线拟合计算出十二经细胞外液阻抗,再分别计算其IBD-LRM、IBD-EIM、IBD-HFM及上述3项指标的失衡度绝对值。结果:大肠经、小肠经和膀胱经细胞外液阻抗左侧高于右侧(P<0.05,P<0.01)。十二经细胞外液IBD-LRM的均值为(4.0±1.4)%,IBD-LRM绝对值均值为(15.0±1.1)%,IBD-LRM绝对值最大者为膀胱经。IBD-EIM均值为(3.3±1.0)%,IBD-EIM绝对值均值为(17.9±1.6)%,IBD-EIM绝对值最大者为膀胱经-肾经。手厥阴、太阴和少阴经细胞外液阻抗值均小于同名足经。IBD-HFM均值为(-2.6±1.1)%,IBD-HFM绝对值均值为(19.7±1.7)%,IBD-HFM绝对值最大者为少阳经,阴经失衡比阳经大。细胞外液阻抗在左右侧之间和手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健康人左右侧经脉的细胞外液存在一定差异,但比较接近,失衡度绝对值较低;表里经均值十分接近,失衡度绝对值中等;足经阻抗大于手经,失衡度绝对值较大。
文摘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经络存在于间质中,其中可能有组织液的流动.荧光素钠是一种亲水的小分子荧光物质,用经络定位仪测量5只健康小型猪四肢的低电阻点(low impedance point, 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ow impedance line along meridians, LILM),然后在LIP及旁开高电阻点(high impedance point, HIP)注射微量荧光素钠.使用装有窄带滤色镜的数码相机与一组蓝光闪光灯采集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刻的荧光迁移轨迹图像,观察荧光素迁移分布的特征.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采用静脉显像仪定位浅表静脉后比较两者的位置.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在干冰冷冻后观察其横切面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四肢的LILM共出现可重复的7条体表循经迁移轨迹,其中前肢外侧和内侧各有三条,后肢内侧有一条,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为5.13 cm,而在HIP注射后仅出现接近圆形的局部扩散,两者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迁移轨迹与LILM的吻合度为81.4%,与体表静脉投影不重合,迁移轨迹在横切面的形状多为倒三角形,沿肌肉间隙分布,提示经络可能是一种未知的间质通道.